脱氢乙酸(Dehydroacetic Acid,DHA)作为一种高效防腐剂,广泛应用于烘焙食品、调味品、饮料等加工领域,通过抑制霉菌、酵母菌及部分细菌的生长延长食品保质期。然而,过量摄入可能对人体肝脏、肾脏及神经系统造成潜在危害。根据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》(GB 2760-2014),脱氢乙酸的允许添加范围和限量有严格规定。因此,建立精准的脱氢乙酸检测方法、规范检测流程并制定科学标准,成为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环节。
针对食品中脱氢乙酸的检测,主要涵盖以下核心项目:
目前国内外主流的脱氢乙酸检测方法包括以下三类:
采用C18反相色谱柱,以甲醇-磷酸盐缓冲液为流动相,紫外检测器波长设定为293nm。该方法灵敏度高(检出限可达0.01mg/kg),适用于复杂基质样品的定量分析,是GB 5009.121-2016推荐方法。
通过衍生化处理将脱氢乙酸转化为易挥发的衍生物,利用质谱进行定性与定量。该方法特异性强,适合痕量检测和代谢产物研究,但前处理步骤较为复杂。
基于脱氢乙酸在特定波长下的吸光度进行测定,操作简便、成本低,适用于快速筛查。但其灵敏度较低(检出限约1mg/kg),易受食品中色素等成分干扰。
各国针对脱氢乙酸的检测制定了严格的标准规范:
实施检测时需特别注意:①样品前处理需彻底去除脂肪、蛋白质等干扰物质;②色谱法需定期校准仪器并验证方法回收率(应达85%-110%);③检测结果需结合食品类别对照限值标准,避免误判。通过科学选择检测方法、严格执行标准操作规程,可确保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和法律效力,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可靠技术支撑。